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要拥护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 > 课程中心

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要拥护

2024-02-19 课程中心
  • 产品概述

  我们正处于一场事关未来的“战争”中,早在两年前,已经掀起了新一轮否定中国未来的攻势,相比过往“中国崩溃论”的陈词滥调,这一次完善了许多,也更具隐蔽性,驳斥的难度也有所增加。

  这一次再也不搞所谓的“崩溃论”,这种话鬼都不信,改成了说中国的崛起已经见顶,认为中国未来也就能维持仅次于美国的位置,永远不能超过美国,也是所谓的“中国崛起顶峰论”。

  可不要小瞧舆论,危害性极大,而且不像过去20多年的“崩溃论”基本集中在美国,这一次的论调正在向欧洲、日本、韩国乃至印度等等世界各国蔓延,正在全世界造势。

  这种造势,不仅会放大悲观预期,导致长期资金市场发生更动,还会影响外资、其他几个国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判断,还能够遮掩甚至否定中国正在取得的关键性突破,比如“新三样”已经取得了无可比拟的优势。

  一是认为传统的房地产和基建推动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,认为中国难以建立新的增长模式,比如最新提出的“科技-产业-金融”循环。

  二是认为现在的经济刺激措施力度太低,没有采取某些国家大放水、大刺激的成功经验,出现了战略误判。

  三是认为中国现在强调国家和民族的复兴,反而阻碍了中国的发展,认为中国应该回到过去,继续“韬光养晦”。

  其他的观点还有一些,最核心最主要的就是上面五点,而且国内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人,不知道出于何种目的,特别乐于传播这种负面言论,而且不加任何辨别,对于肉眼可见的反例根本看不到。

  传统的“房地产-土地-债务”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,这是一句废话,从古至今就没有一点一种增长模式寿命无限,这种论调抓住了当前正处于动能切换的波动期,抓住了人心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,很有煽动性。

  而列举了一系列理论、观点去试图证明新的增长模式很难出现,无外乎进行深入灵魂的结构性、体制性改革难度很大等等,但是,改革从来都是要动利益的,这些年动利益的改革还少吗?

  就用实际事例说话,接下来要建立的新循环就是“科技-产业-金融”,这也是近期对金融工作格外重视的关键,就是要求金融承担起应尽的职责,从过去玩虚拟游戏转变为支持制造业发展。

  关于这方面的事,吸取过去广泛宣传导致重点打击的教训,现在比较低调,但最近国家也公开宣布了一些成绩,具体可阅读1月19日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,介绍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。

  可以说,2023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创新、产业升级以及新增长模式初步形成的关键年,成绩斐然,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干劲十足、蓄势待发。

 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,初步形成全链条数字技术和产业体系,全面建成“工业互联网”标识解析体系,5G应用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71个,工业互联网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。

  新突破:工业母机、关键软件等领域;底盘一体化压铸、电芯精密制造、光伏组件柔性装配解决方案;工业级5G芯片、模组、网关。

  在新材料、机器人、大飞机、高端医疗装备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车规级大算力芯片等关键领域都取得了极大进步,有更多产业进入国际领先水平或世界第一梯队。

  而在这些成绩背后,离不开“科技-产业-金融”的新增长模式,即使在金融改革还没完成的情况下,国内金融机构已经对科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大支持,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已经连续三年保持在30%左右的增速,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规模同比增长了68%。

  国家也在逐渐完备科技产业梯队,形成更加有助于企业研发的大环境,AI企业数量已超越4400家,国家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达到421家,还有上万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,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0.3万家,其中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“小巨人”企业高达1.2万家。

  这个论调在2023年以及现在仍然有很多支持者,网络上经常见到要求大刺激、大放水的声音,这个论调之前已经驳斥了很多了。

  但遇到问题就大放水、大刺激的模式,真的就正确吗?难道化解经济发展问题,就只能靠放水这一条路?

  前面还说传统靠房地产和基建刺激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,后脚就指责没有继续加大刺激,这两种论调本质是矛盾的。

  实际上,现在的战略方向很清晰,就是认定传统刺激的模式走不下去的,要找新路,新路就是制造业、产业升级、现代产业体系,要提高效率来获得更持续的经济稳步的增长。(参见《大变革:2024年的中国战略与决策方向》《金融改革进入“深水区”,未来将走向何方?》)

  这个论调主要出现在2021年,俄乌冲突、巴以冲突还没有爆发,甚至美国还没有撤离阿富汗,也更没再次出现区区一个也门胡塞武装就能够封锁红海,已经对“海权论”产生了致命威胁。

  已经2024年了,等乌克兰获胜、以色列占领加沙、胡塞武装不再封锁红海,再说西方是否仍然强大的话题吧。

  整个西方并不是一块铁板,美国与欧洲的利益不一致、西方与日韩利益不一致、西欧与南欧东欧利益不一致、英法德的利益仍然不一致,更何况全世界又不是仅仅只有西方国家,占据多数的是非西方。

  而且在诸如军事这类关键力量上,也没必要事必提西方,西方的力量大多分布在在个别国家上,以海军立国的英国,竟然因为凑不齐100名补给舰船员,航空母舰都无法调动,因此拒绝了前往红海,这看起来是一个很蹩脚的借口,但以英国目前的情况看,有很大的可能性是真的。

  这个论调很有意思,好在互联网是有记忆的,笔者也经历过20来年前,当年“中国崩溃论”盛行,西方一致认为中国在21世纪不会有太大的发展,理由基本一致:人口太多。

  实际上,主流西方经济学一致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,巨量人口是负担而不是红利,现在流传的“人口红利”理论,及相应的各种曲线、解释,是因为中国奇迹般崛起后,为了解释中国为什么能够崛起而专门发明的,在中国崛起前,只有“人口压力论”。

  比如布热津斯基,虽然他学术能力并不太强,但作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,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美官方的态度,他就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太多,所以到2020年GDP最多比1999年翻两番,也就是4万亿美元左右。

  布热津斯基的判断很符合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理论,因为中国以外的另一个差不多体量的人口大国,1999年是0.46万亿美元,2020年则是2.67万亿美元,增长5.8倍,勉强算翻两番。

  至于其他人口上亿的发展中国家,经济发展还不如印度,反而因为人口太多,已经陷入了更严重的危机中,比如埃及。

  经济学一直是一门经验学科,如果有新的经济现象,用过往的理论无法解释,那就创造新的理论。

  这就像无法解释朝鲜战场上,纸面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志愿军为什么如此强悍,于是就污蔑为“人海战术”。

  毕竟相比承认中国的制度优势、承认中国的文化先进、承认中国的道路正确、承认中国人的种族优势,还不如归结为人口多。

  目前全球几十个出现老龄化的国家,一半是在老龄化前已确定进入发达阶段的国家,这些国家在出现老龄化前后,经济稳步的增长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,基本维持2%左右的增速,除了日本这个并不正常的国家。

  关于“未富先老”影响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这个谣传,竟然跟现实偏差这么大,很值得思考。

  回到人口,说到底,人多未必力量大,关键是要把人的力量发挥出来,需要完成一系列极为艰巨的挑战。

  比如土地革命、工业体系建设、男女平等、破除封建迷信、全民扫盲和普遍教育,还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确保产业高质量发展,有良好的社会治安确保社会稳定,还要有足够的行政管理效率,更要准确判断未来方向并且坚定执行。

  这才是庞大的人口成了红利的关键,就像“美貌单出是死局”道理是一样的。

  正如毛主席所说的“凡是敌人反对的,我们要拥护;凡是敌人拥护的,我们要反对”。